资讯详情

东风波的影响 东风波产生的原因

导语:东风波是一种特殊的气象现象,它在海洋上形成,并随着气流的引导逐渐靠近陆地,东风波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着海洋环境,更对陆地上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东风波靠近时,它带来的强烈气流会搅动海洋表面,造成海浪的增大和海洋环境的改变,下面就去看看东风波产生的原因吧!

东风波的影响

热带气旋

在西北太平洋,与台风活动过程相伴随的东风波不多,而在大西洋,加勒比海东风波与飓风活动相伴随的概率较高。因此,锐尔等人很早以前就注意到东风波活动对飓风等热带气旋的影响。但多为对其结构特征和强度等方面的论述,对于东风波与热带气旋路径的关系,则涉及较小,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常规的高空资料比较完整之后,我们才逐步观测到东风波对台风路径影响的一些十分奇怪而有趣的事实。实践表明,东风波活动对台风路径的影响有两种情况:

(1)东风波内形成的台风,它具有范围小、强度猛等特点,因此,它的移动具有特殊的规律,6404(Betty)台风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可见,副热带高压呈块状分布,592位势什米的高压中心有两环:一环在日本南部海上,另一环在华东沿海,当时6404(Betty)台风位于500hPa东风波内,按其合成气流,台风似乎应向偏西方向移动,当时也是这样预报的,实况台风中心是向西北方向移动,以后转向偏北方向移去。

可见,在流场结构上,东风波特征很突出,但在高度场上的配置却是很特殊的,当时500hPa各测站的高度如下:冲绳592、大陈590、福州589、台北586.很难看出在冲绳以南不到200km的地面图上有一个中心气压为958hPa,风速为55m·s¹的强台风存在。可见其范围之小,强度之猛。当时其后部的东南风较大,而其北侧、西侧的东风和东北风都很小,冲绳东南风10m·s-',福州、福鼎均为东北风4m·s-¹,正是在其后部强东南风的作用下,台风中心朝西北移,穿越588线,和常规利用588线作为引导气流的特征差异极大,是预报中的一个难点。

1964年7月6日08时,台风中心已在588线的北侧,完成了穿越副热带高压的过程,台风中心已移到29.5°N、122.0°E。为1989年7月17日20时500hPa图,当时8909(Hope)台风中心位于冲绳岛以南的东风波内,非常靠近588线,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588线西伸到106°E,如按以上我们给出的带状高压型的参数预报,台风应向偏西方向移动,当时也是这样预报的,可是实际上台风一直向北北西方向前进。

同上述例子一样,台风范围极小,在等压面的高度场上很难分析出来,这种特点,在7月19日08时500hPa图上更为突出。当时台风中心位于26.3°N、124.2°E,距台风中心500km以内的500hPa高度场实况是大陈592、福州593、台北589、石垣岛588、冲绳岛591.其中石垣岛距台风中心只有200km,可见台风范围之小。同上述例子一样,台风后部的东南风比较大,例如冲绳岛东南风12m·s-¹,其西侧的偏北风很小,例如福州北风4m·s-¹,按合成规则,台风中心似应向偏北方向移动。

(2)由于东风波向西移,与其南侧的台风(或热带风暴)叠加。可见,当时有个东风波系统自东向西移到台风东北侧,22日与其南侧的5903(Iris)台风叠加在一起,一方面使台风强度大为加强,另一方面引起台风路径显著右偏。可见,22日08时以后与前期相比,显著右偏,且速度加快。可见,有一个东风波自东向西移。这次热带风暴,虽然很靠近福建沿海,由于我们根据东风波对台风疑难路径的研究成果,预报9007(Robyn)热带风暴将向北移,没有发布热带风暴消息和警报,是台风路径预报比较成功的又一个实例。

台风

这种过程,最关键的是要判断是否有东风波存在,有两个参数可供参考:一是500hPa高空图风场结构特征:二是卫星云图上云场特征,在卫星云图上,东风波云型,一般呈南北向分布。为什么东风波对台风路径有一种引向偏北的力量,可能与其尺度小有关。Elorino等应用二维傅立叶变换方法,研究小尺度(λ

标签: 风波 影响 产生 原因

相关资讯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讯